易碳数科专注碳量化软件开发——像搭积木一样算碳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9 12:56

  量化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有多难?以动力电池为例,从电芯、模组到电池包,除了要考虑装配过程,还要追溯各类材料的生产环节,包括矿产开采、预处理、加工和分销等。只有将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物料消耗、环境影响要素等内容合理串联,才能建立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碳数据量化模型。

  在过去,企业只能使用国外公司开发的软件进行碳量化,动辄就要花费几十万元且操作难度高,想要获得国际认可的碳量化报告,则要购买第三方咨询服务到现场进行数月的跟踪调研,耗费大量的人力、资金、时间成本。

  “如果开发一款面向工业制造行业的软件,将每一道工序简化成一块‘积木’,企业工程师只需简单‘拖拉拽’积木就能快速建模,那么碳量化成本就可能降到几万元,技术门槛也低了,还能建立起标准化的碳数据管理体系。”这就是周晶创业时的设想。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算碳软件,让碳量化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怀揣这一愿景,2017年,周晶与几位合伙人注册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碳数科”)并出任董事长,开启创业之路。

  “双碳”目标提出后,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政策覆盖了产品碳足迹碳管理体系建设、碳排放核算规则标准、碳交易市场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些连贯且具体的规划为易碳数科创造了机遇和实践场景。”易碳数科高级副总裁桂志军说。

  多重机遇下,易碳数科“积木LCA云”等软件产品上线,旨在填补国内碳量化领域专业软件的空白。“我们的软件相当于企业在‘双碳’领域的‘体检仪’。”桂志军说,根据“体检”数据对症下药,针对性进行降碳规划和技术改造,企业才能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节能降碳。

  易碳数科最大的难点在于,工业软件既要兼容工业体系复杂多样的产业背景,又要适配不同产业的工艺特点;既要让企业操作者易用好上手,又要满足国际专业规范和精度要求。

  “要平衡这些要点,研发人员需具备多学科融合背景,既熟悉产业,又掌握碳量化方法学和数字化整合能力。”周晶告诉记者,易碳数科将大部分营业收入用于研发,加强对所覆盖行业在碳量化专业性以及深度降碳技术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本土化底层数据库。

  “我们会持续投入数据库的建设。”周晶说,尽管近年来企业在绿色能源布局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国外碳数据库对于中国企业碳数据的更新还停留在几年前,无法准确体现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节能减碳技术的成效,也不符合中国积极推进绿色制造的实际,“我们要向全世界发声,把中国企业的努力说出来”。

  碳数据量化需要不断与现实生产环境结合以迭代发展。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企业可以基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不断升级技术。“如果成功将中国工业众多品类的底层产品碳量化模型和高质量本土数据库建设起来,我们将在国际上形成独特的规模优势。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和数据,就越有可能成为全球绿色供应链的标准和数据基准。”周晶说。

  经过不断发展,易碳数科从起初的5个人团队,成长为超过160人的公司,业务延展至有色、化工等20多个产业,经营数据每年都呈翻番增长。“我们的创业环境很好,但终究是摸着石头过河,还得一步一步扎实地走。”周晶说,“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链主企业、碳量化专业机构和认证机构等主体共同努力,形成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为此,易碳数科一直在路上。 (经济日报记者 曾诗阳)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